
清晨的阳光刚爬上琅琊山的轮廓,滁城老街巷口的老凤祥金店已亮起暖黄灯光。老板娘李姐正用软布仔细擦拭着柜台里的金饰,鎏金的光泽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晕,像极了这座城市沉淀千年的烟火气。一位穿藏青西装的中年男子推门而入,直奔“今日金价”展示牌——那串数字像磁石般吸住他的目光:“李姐,最近金价跌了?我打算给孩子置办婚房的首饰。”

滁州的黄金故事,早在千年前的泥土里就已埋下伏笔。1970年代,滁州全椒县出土的东汉“金兽”文物,虽非纯金打造,却印证了这片土地与贵金属的古老羁绊。而在民间记忆里,黄金始终是礼仪的注脚:姑娘出嫁时,母亲会郑重其事地递上一只錾刻着牡丹纹样的金手镯,“这是祖上传下的,戴了它,日子才稳当”。这种对黄金的情感依赖,如同醉翁亭畔的千年古木,根须早已扎进滁州人的骨血。
如今,老金店的玻璃橱窗映着新时代的面孔。周末午后,一群年轻女孩挤在柜台前,指尖划过古法金的素面戒:“这工艺像不像故宫里的金器?”她们的消费逻辑早已超越“保值”二字——黄金不再是冷冰冰的投资品,而是穿搭的点睛之笔,是社交平台的“颜值担当”。而另一侧,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茶桌旁,讨论着金条的成色:“现在国际金价跌了,咱凑钱买几根,留给孙子读书。”
李姐的记账本里,藏着滁州黄金市场的秘密:2020年疫情期间,金价一度冲破400元/克,市民抢购金条的热情堪比抢口罩;2023年美联储加息周期开启,国际金价回落至370元/克上下,本地婚嫁季的首饰订单却逆势增长——原来,爱情从不看金价涨跌。
最动人的,永远是黄金背后的故事。去年秋天,李姐接待了一位泣不成声的阿姨:她翻出丈夫临终前藏在衣柜里的金项链,想改造成孙女的生日礼物。“这是我老头子当年跑供销,用土特产换的……”阿姨摩挲着岁月侵蚀的链身,泪珠砸在金饰上,折射出七彩光斑。最终,李姐用熔金重铸的方式,将旧项链变成一只嵌着珍珠的小兔子吊坠——“你看,这兔子多精神,就像你老伴当年跑业务时的样子。”
此刻,金店内外的喧嚣汇成一首生活的交响曲:琅琊山的风掠过檐角, carries 远处酒厂的酒香;街头小吃摊的油锅里滋滋作响,热气混着黄金的光泽升腾。在这座被《醉翁亭记》浸润的城市,黄金从不是冰冷的金属,它是婚嫁时的红妆,是传承中的牵挂,是平凡日子里对美好的执着。
当暮色漫过琅琊阁,李姐关门前最后一次擦拭金饰。那些在灯光下闪烁的颗粒,既是时代的注脚,也是滁州人写给生活的情书——无论金价如何起伏,人们对幸福的追求,永远比黄金更耀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