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周末整理阁楼时,我翻出一个褪色的红丝绒盒。指尖刚碰到盒盖,便被里面那枚泛着暖光的戒指勾住了视线——是奶奶当年的老庙黄金排戒。指环边缘有些许划痕,却依然锃亮,像藏着一整个夏天的阳光。

这枚戒指是爷爷临终前塞给奶奶的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物质匮乏,爷爷攒了半年工资,特意去城隍庙附近的老庙金店挑了这款排戒。“那时候觉得黄金就是‘一辈子’的符号,”奶奶曾握着我的手轻声说,“你爷爷说,排戒的纹路像我们老家门口的梧桐叶,风一吹就缠在一起,永远不会散。”
如今再看,戒指上的浮雕果然带着几分复古韵味:三片交叠的叶片环绕指环,脉络清晰如岁月的指纹。老庙黄金的工匠们总说,每一款排戒都要经过七道工序,从熔金到錾刻,每一步都藏着匠人的温度。这枚戒指或许也曾见证过奶奶在灶台前炒菜时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;或是爷爷生病时,她整夜守在床边,戒指蹭过被角留下的细碎印子。
去年情人节,我和男友逛商场时,竟在老庙黄金专柜看到了同款的排戒。导购笑着说:“这是我们的经典系列,叫‘时光印记’,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,加入了更简洁的现代设计。”男友挑眉问我:“像不像你奶奶的那枚?”我笑着点头,忽然想起小时候偷戴奶奶戒指被发现的糗事——那时我以为黄金是“大人才能有的宝贝”,如今才懂,它更像一种温柔的纽带,把祖孙三代的心紧紧系在一起。
如今,我常戴着这枚新买的排戒上班。同事问起,我便说起奶奶的故事。有人笑我“念旧”,可他们不知道,当我在键盘上敲字时,指腹摩挲着戒指的纹路,仿佛能听见爷爷的声音:“丫头,要像这戒指一样,稳稳当当过生活。”
老庙黄金的排戒从不是冷冰冰的金属。它可以是恋人之间的定情信物——就像电影里男女主角交换戒指时,眼神里的坚定;也可以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礼物,承载着“我想陪你更久”的期许;甚至是一个人独处时的陪伴,提醒自己“你要好好爱自己”。
有人说黄金会贬值,可我觉得,真正值钱的从来不是价格标签。奶奶的戒指历经四十年的风雨,依旧闪着光;我的新戒指则会陪着我走过更多春秋。它们像两个时空的对话者,共同诉说着同一个真理:最珍贵的,永远是藏在细节里的爱与坚守。
合上丝绒盒时,夕阳正好透过窗户洒在戒指上。我忽然明白,老庙黄金的排戒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正是因为它不追求潮流的 fleeting,而是选择做时光的记录者——把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的温柔,都铸成永恒的模样。
下次回家,我要把这枚新戒指戴给奶奶看。她一定会笑着摸我的头,说:“咱们家的丫头,终于长大了。” 而我,会在她的笑容里,读懂那枚戒指背后,跨越时代的深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