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峨眉山还浸在薄雾里,露珠挂在竹叶尖,像撒了把碎钻。采茶姑娘们背着竹篓,踩着石阶往山上走,指尖掠过嫩黄的芽头——那是黄金茶的新生,裹着云雾的灵气,藏着岁月的秘密。
黄金茶的历史,远比想象中悠长。相传唐代时,峨眉山万年寺的僧人们便开始在山间试种茶树,选的是云雾最浓的高处。那时的茶农不懂“品种”,只知这茶芽头肥壮,色泽金黄如鎏金,焙炒后竟带着股子清冽的兰香,连诗人岑参都曾写下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”,虽未明言茶,却暗合了这方水土的灵秀。到了明清,黄金茶成为贡茶,皇家派专人驻守采摘,民间则称它为“仙茶”,说是喝了能通神明。
为何黄金茶独产于峨眉?答案藏在山水里。峨眉山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,终年云雾缭绕,像给茶树盖了层软被子。这里的土壤是花岗岩风化的砂壤土,透气又保水,加上昼夜温差大——白天阳光晒得叶片光合作用旺盛,夜晚低温让养分沉淀,于是芽头长得饱满,内含物质格外丰富。更妙的是,峨眉山的水源来自雪山融水,清冽甘甜,浇灌出的茶树自带一股子清韵,仿佛把山的魂、水的灵都吸进了叶子里。
黄金茶的珍贵,一半在生长,一半在制作。采茶要在清明前五天,只摘单芽或一芽一叶,晨露未干时最佳,因为此时茶叶鲜爽度最高。接下来的工序全是手工:杀青要用炭火慢烘,温度控制在120℃左右,既要锁住香气,又要保留叶片的柔软;揉捻时要轻压慢搓,让茶汁慢慢渗出,却不破坏细胞结构;最后烘干分两次,先低温定形,再高温提香,直到茶叶变成金黄色,捏起来发脆却不断。
制成的黄金茶,条索紧细匀整,色泽金黄油润,像串起的小太阳。冲泡时,热水注入瞬间,茶香便炸开,带着兰花香和栗子香,飘得满屋子都是。啜一口,滋味醇厚绵长,先是微苦,接着回甘如泉涌,喉间留着一丝清凉,像刚咬了口冰镇梨子,却又带着股子温润,让人忍不住一杯接一杯。
在峨眉山,喝茶从不是单纯解渴。当地人讲究“茶禅一味”,认为黄金茶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。清晨坐在寺院外的石凳上,泡一壶黄金茶,看云雾在山间游走,听鸟鸣穿过竹林,忽然就懂了 why 古人说“茶可清心”。游客来此,不仅要喝黄金茶,更要学采茶、制茶,亲手触摸那片金黄的叶子,感受土地的温度。
如今,黄金茶已走出大山,成了峨眉山的名片。但无论走到哪里,它的根始终扎在云雾里,扎在那些世代守护茶园的人心里。每一片叶子,都藏着峨眉山的呼吸,藏着匠人的汗水,藏着中国人对“好茶”的执着。
当最后一缕茶香散去,我望着远处的金顶,忽然想起一句诗:“不风不雨正晴和,翠竹亭亭好节柯。”或许,黄金茶就是这样一片叶子,在风雨中坚守,在时光里沉淀,最终成了山水间的诗,成了我们记忆里的那一抹金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