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的水贝珠宝街,阳光像碎金般洒在橱窗里,各式黄金手串泛着温润光泽——有的錾刻着缠枝莲纹,有的镶嵌着细钻,每一条都在晨光中闪烁着独特的魅力。老匠人王德顺坐在工作室角落,手中的錾子正沿着金条缓缓移动,锤声清脆如古琴拨弦,仿佛在诉说这座“中国珠宝谷”的前世今生。

水贝曾只是深圳罗湖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,上世纪80年代,改革开放的浪潮催生了第一批珠宝加工户。彼时,黄金手串是村民最朴素的致富工具:他们用简陋设备熔炼金块,手工打造出简单的圆珠手串,在街头巷尾叫卖。三十余年过去,水贝已蜕变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区,汇聚了数千家企业,黄金手串也从“路边摊货”升级为兼具工艺与文化内涵的艺术品。
走进水贝的工厂车间,“叮叮当当”的敲击声此起彼伏。制作一条黄金手串,需经过数十道工序:先以千足金为原料,经熔炼、压片制成金条;再由设计师勾勒纹样,工匠们手持錾子,在金面上雕琢出龙凤呈祥、花开富贵等传统图案;最后经抛光、电镀,让手串呈现出镜面般的亮泽。王德顺的徒弟小李告诉记者:“我们用的錾子都是祖辈传下来的,每一道纹路都要敲打上千次,容不得半点偏差。”正是这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坚守,让水贝黄金手串成为“中国制造”的金色名片。
在水贝的新锐设计工作室,年轻的珠宝师们正用3D建模软件设计新款手串。“传统工艺不是守旧,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。”90后设计师陈晓说。她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审美结合,推出“国潮系列”:有的手串借鉴敦煌壁画的色彩,有的则融入几何线条,让黄金手串跳出“婚庆专属”的标签,成为年轻人日常搭配的时尚单品。去年,一款融合故宫元素的黄金手串在网络爆火,单月销量突破万件,印证了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生命力。
水贝黄金手串的魅力,不止于工艺,更在于它承载的情感重量。退休教师张阿姨特意来到水贝,定制了一条刻有“福”字的黄金手串:“这是我给孙女的满月礼,希望她一生平安。”而在水贝的直播带货间,主播们正讲述着手串背后的故事:“这条龙凤手串,是我们家三代人共同打造的,每一道纹路都有爷爷的心血……”这些故事让冰冷的黄金有了温度,也让水贝黄金手串成为亲情、爱情、友情的 tangible 载体。
当夕阳西下,水贝的珠宝街上华灯初上,黄金手串在灯光下愈发璀璨。它们不仅是贵金属制品,更是水贝人匠心的结晶、文化的传承。未来,随着科技与传统工艺的进一步融合,水贝黄金手串必将继续在时代浪潮中闪耀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金色纽带——每一道纹路里,都藏着千年文明的密码;每一次流转间,都诉说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