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的水贝老街还浸在薄雾里,巷口那家挂着“福兴记”招牌的老店已排起长队。我攥着刚出锅的龙饺,指尖触到瓷盘时微微发烫——外皮裹着一层鎏金般的色泽,像被阳光吻过的绸缎,褶皱间还沾着几点翠绿的葱花,活脱脱一条待飞的蛟龙。

咬开第一口,脆生生的外皮先在齿间炸开,紧接着是内馅的爆发:鲜虾的弹牙混着马蹄的清甜,韭菜的辛香裹挟着少许咸蛋黄的沙糯,最后一丝若有若无的姜味窜出来,像给味蕾挠了挠痒。而最妙的是那层“金衣”,并非真金,却是师傅用小麦粉混合微量食用金箔揉成的——入口时带着淡淡的谷物香,却让整只龙饺多了几分贵气,仿佛咬的不是点心,而是水贝街头流动的“金子”。
说起这龙饺的来历,还得追溯到三十年前。那时水贝还是个不起眼的村落,却因改革开放后珠宝产业的崛起成了“中国黄金谷”。福兴记的创始人陈伯原是做珠宝镶嵌的,常看工匠们打磨金饰时,碎金屑落在案头,便突发奇想:“能不能把这些‘碎金’变成吃的?”最初只是把金箔撒在饺子皮上,后来慢慢琢磨出配方,把小麦粉换成高筋粉,加入鸡蛋和牛奶,让外皮更韧更有光泽;内馅也从简单的猪肉白菜,升级成海鲜时蔬,甚至偶尔会加一点珍珠粉——“不是真的珍珠,”陈伯笑着说,“是想让内馅更滑嫩,就像我们做的首饰一样讲究。”
如今,龙饺早已成了水贝的名片。每到周末,不少游客特意来打卡,有人举着手机对着龙饺拍半小时,有人咬了一口就发朋友圈:“原来金子也能吃!”可陈伯的儿子小陈却不这么想:“这不是金子,是我们水贝的故事。”他指着店里的老照片说,当年珠宝商人们谈生意时,总爱来店里点一笼龙饺,边吃边聊订单,龙饺就成了“谈判桌上的润滑剂”;如今年轻人结婚,也会订几十笼龙饺当喜糖,寓意“金银满堂,龙凤呈祥”。
我坐在店门口的长椅上,看着来往的行人:有背着工具箱的珠宝匠,有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,还有举着地图的外国游客。他们或许来自不同地方,却都为这一口“金灿灿”的龙饺驻足。我突然明白,龙饺之所以能火,不只是因为它的“颜值”或“噱头”,更因为它把水贝的两种灵魂融在了一起——一边是珠宝产业的璀璨,一边是市井生活的烟火。
夕阳西下时,我又买了一笼龙饺。这次没急着吃,而是把它放在掌心,看余晖洒在金色的外皮上,像给蛟龙镀了层霞光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水贝的珠宝产业再换新颜,这笼龙饺还会留在老街上,继续讲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传奇:关于奋斗,关于传承,关于一口咬下去,就能尝到的幸福。
(全文约750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