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的西林县那劳镇,薄雾还未散尽,漫山的茶园已传来窸窣声响。村民们挎着竹篮,指尖轻捻嫩叶,阳光穿过枝桠洒在他们沾满露水的脸上——这景象,正是黄金贵十年如一日播撒希望的注脚。

黄金贵不是什么大人物,却是西林县许多人心中的“活财神”。他原名黄进财,因总想着给乡亲们带来“真金白银”,便自改名为“黄金贵”。2010年,刚过而立之年的他放弃县城稳定的工作,回到老家那劳镇平合村当起了村支书。“村里穷得叮当响,年轻人全往外跑,老人孩子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,我心里堵得慌。”黄金贵至今记得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时的场景:破旧的祠堂里,有人抽着旱烟叹气:“咱这山沟沟,能有什么盼头?”
可黄金贵偏不信这个邪。他带着村干部翻山越岭调研,发现村里气候湿润、土壤酸性适宜种茶,只是过去村民不懂技术,茶叶卖不上价。于是,他自掏腰包跑到福建安溪学制茶工艺,回来后挨家挨户推广。“刚开始没人信,”黄金贵笑着摸了摸额头的疤——那是当年为劝村民试种,被牛踩伤留下的,“我就把自己家的地全改成茶园,第一年采了50斤茶青,卖了1800块,比种玉米强三倍!”
说服容易,技术难。为了让村民掌握嫁接、修剪技巧,黄金贵办起“田间课堂”:晴天教大家识别病虫害,雨天在祠堂放教学视频;还牵头成立合作社,统一采购农资、销售茶叶。2018年,合作社遭遇霜冻,近半茶园受损,不少社员想退股。黄金贵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垫付工资,又跑县里争取救灾款,硬是保住了产业。“那年春节,我给每户送了袋米,说‘赔了我担着,赚了算大家的’,大家才重新振作起来。”
如今,平合村的茶园扩展到1200亩,带动120户贫困户脱贫,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。黄金贵还不满足,又琢磨着发展“茶旅融合”——在茶园边盖起民宿,举办采茶节吸引游客。去年秋天,来自广东的游客王女士住了一周,临走时说:“这里不光茶香,人情味更浓!”
傍晚时分,黄金贵照例去茶园转悠。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恰似他扎根山乡的十年岁月。路过村口的老槐树,几个小孩围上来喊“黄金爷爷”,他笑着递上糖,目光掠过远处的青山——那里,新栽的茶苗正冒出新芽,像无数颗希望的种子,在春风里轻轻摇晃。
黄金贵常说:“山沟沟也能长出‘金疙瘩’,只要肯弯下腰、埋下头。”于他而言,所谓“黄金”,从来不是金银珠宝,而是乡亲们的笑脸,是山村蒸蒸日上的日子。而这,正是最珍贵的“黄金法则”。